燕赵都市报记者 任利 通讯员 王德亮 文/图
一入冬,石家庄市井陉县南王庄乡割髭岭村的高同英和妻子杜二梅就忙了起来。两人经营着一家小型蜡烛作坊,30年来靠手工制蜡养活了一大家子人。现在蜡烛需求量越来越小,两人的年纪也渐渐老了,准备再做一两年就彻底不做了。想起这件事,两人都有些不舍。
高同英今年63岁,他和妻子杜二梅从事手工制蜡已经30多年了。农村地区的人家,春节时会有在家中点一对红蜡烛的习俗。红红火火的烛光里,流淌的是红红火火的年味儿。每年腊月都是蜡烛销售的旺季,夫妻俩能从入冬后一直忙到春节前。
制蜡看着容易,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首先,熔蜡器具放在架起的火炉上,温度既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否则不利于蜡烛成型。然后把原料蜡倒入器具之中熔化,手工制作的话,温度只能靠制作者的经验来判断,感觉蜡液达到合适温度后,就将蜡液舀入特制的器皿内,慢慢倒入模型。倒入过程中要特别小心,以防被烫伤。滚烫的蜡液沿着长方形的槽体流进一个个蜡洞中,慢慢成形。大约15分钟后,就可以收起第一批蜡烛了。而在此之前,还要提前灌好第二批蜡烛的蜡液,否则蜡捻会断。因此制作者的动作不仅要快,还要准。最后一道工序是冷水降温,循环降温15分钟后,蜡烛便基本完成了。
30年来,高同英和杜二梅靠着这间小作坊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如今电灯照明早已普及千家万户,蜡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小。以前夫妻俩白蜡烛、红蜡烛都会做,这两年他们只做红蜡烛了,但即使是红蜡烛销量也在日渐减少。原来生意好的时候,每年都要做1.2万斤到1.4万斤蜡烛,而且一做出来就卖完了。这几年每年大概只有不到一万斤,还经常会有剩余。手工作坊比起机械化生产又不具优势,现在他们的这家作坊,是这一带最后一家手工制蜡作坊。
高同英说,生意越来越难做,他和妻子也老了,实在干不动了,准备再坚持一两年就不再做了。年轻人不愿学也不想做,想起多年赖以为生的这门手艺就这样消失,杜二梅看了眼老伴,点上几根红蜡烛叹了口气,摇曳的烛光下,眼中流露出不舍。